“善”与“恶”
有道是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,此乃天理。但是,何为善,何为恶?那可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。
“善”,古文写作“譱”。《说文》曰:“譱,吉也。从誩从羊。此與義美同意。”对许慎的解释我是这样理解的:①“譱”从“誩”(音jìng),许慎解释为“兢言也”。《部首订》云:“言之通义为直言。誩犹二人直持其说,各不相让,盖争言也。但争者以手,其意有恶无美;誩者以言,其意有恶有美,故争誩之义相同。部中譱从誩,意取其美;讟(音dú)从誩,意取其恶,皆可证。”②“譱”从“羊”,羊是吉祥的象征,故为“吉也”;③ “譱”、“義”、“美”都从“羊”,所以三字同一个意思(又,《广韵》释“善”,与“良”、“佳”同义)。
不过,《尔雅·释诂》认为“善”从“言”。其曰:“祥,善也。吉言为善,故善从言;善言为吉,故吉从口。”这就表明,直言有“譱”有“讟”,要认真加以辨别。所以,孔子提醒人们要: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(见《论语·述而》)。当然,凡是善言,闻者则应从善如流。
我以为,“善”不单是美好的直言,而且是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,例如扶贫帮困、修桥铺路等善举,人们无不称道。因此,“多多行善”应是当今大力提倡的社会价值观。
与“善”相对立的是“恶”。《广韵》释“恶”为“不善也,从心亞声。”我的看法则是,“恶”字既近“亚”声,且近“亚”义。那末,“亚”是什么呢?许慎曰:“亚,醜也。象人局背之形”。王筠《说文释例》言:“醜是事而不可指,借局背之形以指之。”由此可见,造字之本意是想说,“恶”属于丑陋的现象。
这里必须讨论一个问题:“善”字从“言”,而“恶”字为什么从“心”?俗话说,歹念都由心头起,作恶常在一念间。对此,《通论》有极为精彩的解释:“有心而恶谓之恶,无心而恶谓之过。”意思是说,存心做坏事就是作恶,而非故意却做了坏事属于过失,两者是要加以区分的。从法律的角度讲,前者为故意犯罪,当从严惩处;后者属过失犯罪,处罚时可适当从宽。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以恶为恶,甚至以恶为善的现象。譬如,近日曝光的马三家教养所对“教养对象”实施酷刑,尤其是对女性“教养对象”进行惨无人道的蹂躏之丑闻,这等天理难容的作恶行径,既没人加以制止,而且能长期存在,岂不是视恶而不以为恶,甚至还以为这是“惩恶”所必须的手段……实在荒谬之极!
明辨是非,惩恶扬善,是当前弘扬社会正气之急需,本人特作《“善”与“恶”》一吐心声。
评论